栏目导航 Navigation

 

 

 

实验室新闻Laboratory News
首页  实验室新闻
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PNAS发文揭示大气砷污染对人体健康重要影响
发布人:李辉    发布时间:2020-06-15     动态浏览次数:322

   

 

 2020年6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深海圈层与地球系统前沿科学中心高会旺教授团队及合作者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impact of atmospheric arsenic on health risk: 2005-2015”(大气砷健康风险的全球影响:2005-2015)。

  砷及其化合物是环境中的剧毒污染物,摄入或吸入过量的砷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皮肤癌、呼吸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目前大多数砷研究集中于水中的砷,对大气中砷的研究较为缺乏。已有观测研究表明,中国和智利地区大气中的砷浓度可达20ng/m3,远远超过欧盟建议的空气中砷的质量标准(6ng/m3),并且会导致致癌风险增加。然而,由于目前观测到的信息不足,难以在大尺度上对大气砷进行管控及健康风险评估。因此,研究全球大气砷的分布及带来的健康效应对于深入理解大气中砷的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主要采用全球大气化学模型GEOS-Chem对全球大气砷进行分析,通过构建完善的全球大气砷排放清单,全面分析了2005年和2015年全球大气砷的分布及变化,并通过美国环保署(EPA)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首次定量分析了由于大气砷吸入而导致的全球性人体健康效应。本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中国东部和智利地区出现了较高的大气砷浓度,且中国为受大气砷吸入致癌影响人数最多的的国家;而在2015年,由于印度地区煤炭消耗量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印度地区大气砷浓度超过中国东部(仅次于智利),且成为受大气砷吸入致癌影响人数最多的国家。该研究也将大气砷吸入同地下水砷摄入带来的健康效应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大气砷与地下水砷的共同作用可能会显著增加健康风险。

左图:大气砷污染排放来源示意图(来源:中科幻彩周鑫);右图:原文图2,2005年(a)和2015年(b)全球大气砷浓度及两年的差异(c:2015-2005)

  该研究以大气砷为主要对象,定量解析了全球大气砷的分布及健康效应,通过分析和对比强调了大气砷污染的严峻性,很大程度上更新了目前学术界对大气砷污染的认知,对推动大气重金属污染与人体健康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该成果由硕士生张磊为第一作者,学校青年英才一层次高阳教授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Kirk Smith教授等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绍晴教授,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姚小红教授和高会旺教授共同合作完成。

通讯员:张磊




(本新闻来源于观海听涛海大新闻 网址:http://news.ouc.edu.cn/2019/1211/c91a98865/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