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Navigation

 

 

 

信息公告
首页  信息公告
“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响应机制”国际研讨会召开
发布人:hyhjst    发布时间:2015-04-06     动态浏览次数:458




   2015年4月3-4日,“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响应机制”国际研讨会在青岛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是王震宇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水体中人工纳米颗粒与有机污染物的交互作用及对水生植物的致毒机制》的重要内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巡视员郭进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教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吴立新院士出席了会议。


  会议以“展开跨领域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研究”为宗旨,特邀了在纳米颗粒环境效应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成就的9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了专题报告,重点展示了他们在纳米颗粒环境效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于志刚校长致欢迎词。他指出,目前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学科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环境海洋学这个领域,其中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就是一个新出现的、非常活跃的方向。随着纳米颗粒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近岸,特别是河口、海湾、滨海湿地,纳米颗粒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可能需要大家更多的关注。在这个方面,把现在已经开展的“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响应机制”的研究和河口、海湾、滨海的环境保护和海洋问题结合到一起,是一个值得各位专家共同来探讨的科学问题。


  吴立新院士代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对各位专家积极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他指出,纳米颗粒的环境效应研究是以环境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纳米科学交叉产生的一个新兴方向。在中国海洋大学,共同探讨研究这一新兴的交叉发展方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协同中心目前主要关注的焦点是“两洋一海”,“两洋”就是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海”就是南海。在这样一个大的国家战略下,协同中心关注三个问题,分别是国家安全的问题、能源问题,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命健康的问题。纳米颗粒最终进入海洋后,到底会对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交叉学科。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凝聚一些新的思想出来,甚至在国家层面上有新的项目出来。作为协同中心,会坚定地支持这个方向。


  郭进义教授在致辞中说,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一个很细很新的问题。较之民众关注的PM2.5,这次会议聚焦关注的主题就更细了,到了纳米尺度。纳米颗粒的环境行为及生物响应机制不仅是科学前沿,而且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课题,具有前瞻性。


  大会特邀报告的9位专家分别为:ES&T(《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副主编、美国Rice大学的Pedro Alvarez教授,美国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的Patricia Holden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大连理工大学的陈景文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刘景富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华北电力大学的王祥科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科技大学姚俊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张志勇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南京大学的朱东强教授。在随后的学术报告中,各位特邀专家与参会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


  本次会议吸引了国内30余所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50余位学者参会。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科技处的相关负责人也出席了本次会议。(通讯员:赵建)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致欢迎词



加会议的人员合影留念